速度 = 步频 × 步幅,一条极为简单而又冰冷的公式。
要跑得快,你可以提高步频,或者加大步幅,或者两者兼有,貌似很简单。但是这个问题,已经被反复讨论了几十年,主要在于,步频与步幅,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因素。你很难完全撇开一个因素,谈论如何改进另一个因素。 你一步两米顶人家两步,人家却可以小鸡啄米似的怎么也甩不掉,正是说明了步幅与步频的对立关系。如果你既大步流星,同时也小鸡啄米,那恭喜你,实力上了两个台阶不止,冲300去的。
那我想跑的快,增加哪个更有效呢?先来看看顶尖运动员是怎么跑的: 2007年的世锦赛万米,贝克勒(万米世界记录保持者)与Mathathi以同样的速度跑了前面九千米。贝克勒身高1.63米,步频190/分钟。在最后的一公里冲刺阶段,他的步幅不变,步频提高到惊人的216/分钟,一举摘金。Mathathi身高1.7米,步频接近200/分钟,在最后冲刺阶段,加大了步幅,步频反而下降,维持速度不变(后来他表示最后没有提速,是疲劳所致)。 而女子万米记录保持者王军霞,则是典型的全程高频率跑法,她的平均步频达到209/分钟。在冲刺阶段,她一般采用加大步幅,步频不变的方式。 上述例子说明,首先,专业运动员的步频都很高。而且,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步频/步幅的节奏。
那么,业余跑者,应该怎么跑呢? 运动生化检测表明,长跑运动员在同一速度下用不同的步频步幅跑步时,摄氧水平呈现U型,既过高和过低的步频都会增加摄氧水平。也就是说,对某个运动员,确实存在着最经济的步频。欧美的跑风盛行,跑步教材多如牛毛,他们经常提到一个“标准步频”:180/分钟。他们宣称,达到或接近这个步频,是每一个长跑者应该改进的技术。据我自己观察,大部分业余跑者的步频达不到这个数字,包括一些全马进了二级的快马。业余跑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,就是过大的步幅,把步频限制在不经济的低水平,同时也带来伤痛增加等其他负面作用。
【步幅过大】
我们需要先对“步幅过大”进行定义。所谓步幅过大,就是如图这样右侧的跑法:过度前伸的小腿,打直的膝盖,脚跟的重落地。不幸的是,这样的跑法实在太常见。 而合适的步幅,则应该是如图左侧的跑法:中前掌落地,落地点靠近重心,主动下压、扒地。
|